產(chǎn)地分布:
原產(chǎn)歐洲;印度、小亞細亞亦有分布;中國有栽培。
形態(tài)特征:
大喬木,高20-30m,樹冠闊鐘形;干皮灰褐色至灰白色,呈薄片狀剝落。幼枝、幼葉密生褐色星狀毛。葉掌狀5-7裂,深裂達中部,裂片長大于寬,葉基闊楔形或截形,葉緣有齒牙,掌狀脈;托葉圓領狀?;ㄐ蝾^狀,黃綠色。多數(shù)堅果聚全葉球形,3-6球成一串,宿存花柱長,呈刺毛狀,果柄長而下垂。花期4-5月;果9-10月成熟。
生長習性:
喜溫暖濕潤氣候,在年平均氣溫13~20C,年降水量800~1200mm的地區(qū)生長良好。在北方,春季晚霜常使幼葉、嫩梢受凍害,并使樹皮凍裂。陽性速生樹種,抗性強,能適應城市街道透氣性差的土壤條件,但因根系發(fā)育不良,已被大風吹倒。對土壤要求不嚴,以濕潤肥沃的微酸性或中性壤土生長最盛。微堿性或石灰性土也能生長,但易發(fā)生黃葉病,短期水淹后能恢復生長,萌芽力強,耐修剪。
繁殖培育:
扦插或種子繁殖。
園林用途:
是世界著名的優(yōu)良庭蔭樹和行道樹。適應性強,又耐修剪整形,是優(yōu)良的行道樹種,廣泛應用于城市綠化,在園林中孤植于草坪或曠地,列植于甬道兩旁,尤為雄偉壯觀,又因其對多種有毒氣體抗性較強,并能吸收有害氣體,作為街坊、廠礦綠化頗為合適。
病蟲害防治